今天,鼓足勇气给大家介绍一个展览。
之所以要“鼓足勇气”,是因为展览不大看得懂,我没法清晰、明确地给大家描述看到了什么。
比如有幅山水风景的照片,初看只觉得照片洗糊了,瞅得人头都晕了,图像却越发不清楚。等转到了远处,不小心又扫了一眼这幅作品:图像清晰无比!
还有幅作品,远看像传统的青绿山水画,走近才发现,所谓的“山”是绿色遮尘网覆盖的垃圾山。
还有些作品,可以准确描述出画面,但我不清楚作者想说什么。
■展览现场
那干嘛还要给大家介绍呢?
因为我们就处在一个“不懂”的时代,到处都是“知识黑洞”。我们都需要学习,需要那些感觉陌生甚至不舒服的信息介入,启发我们新的维度的思考。
人工智能时代,摄影艺术新的美学可能展览由清华大学主办,河北科技大学、天津美术馆协办,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展览名为《简单图像奥秘——人工智能时代摄影图像的空间转换》,曾先后在清华大学、天津美术馆成功举办,此次在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将是该巡展项目的最后一站。
■展览海报
这是一个以摄影图像为线索的研究性展览,探讨的是艺术和科学跨界融合的话题。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岩先生,就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策划了主题《简单图像奥秘——摄影、影像、科技、新媒体艺术》的展览。接下来,第二届展览主题为《简单图像奥秘——如果艺术可以重新再来》。本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为“简单图像奥秘”系列展览的第三届,继上两届展览主题又有延伸讨论。
■邓岩接受媒体采访
展览特邀54位中西方艺术家及团队参加,作品媒介涉及摄影、影像、装置等,共计140余件。由于场地和经费的限制,河北的展览主要以摄影作品为主,影像和装置没有展出。
如果眼睛“欺骗”了你,千万别惊讶即便展出的只有摄影作品,我也很难对作品做概括描述。
因为参展艺术家来自各个领域,有生物科学家,有机械工程师,有化工专业的,还有服装设计专业的;即使艺术领域,学雕塑、学绘画、学摄影的也是应有尽有。
作品内容五花八门,有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也有卫星拍摄的宏观影像;有真实拍摄的照片,也有用编码“写”出来的图像……
总之,这个展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跨学科背景的丰富的创作景观。挑几幅我觉得有趣的作品,跟大家分享。
■王川,《PXLX:松风图》
王川的《PXLX:松风图》,就是上文说的离得越近越模糊、越远越清晰的摄影作品。艺术家可能是想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必须跳脱出事件本身,离得远一点才能看清真相。
当然,这只是一种思考的维度,未必就是金科玉律。有时候,你要最大限度逼近现实,才能看清真相。
■姚璐,《松岩观瀑图》
姚璐的《松岩观瀑图》就是这样,远远看,你会以为这是一幅设色清雅、意境悠远的传统山水画。凑近看,才知道大片绿色的是建筑上常用的遮尘网,底下是垃圾和土堆。这不是常规理解的摄影,艺术家把看到的东西重新组合,但又在整体上维持了画面的美感。可以看出,画面的构图、线条、疏密等,都很符合绘画规律。
像这种眼睛“欺骗”了你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有幅作品,从一个角度看,感觉是黑白斜条纹,换一个角度就成了黑白横条纹。
不管是离得远看得清,还是离得近看得清,不管是斜纹还是横纹,艺术家都是用某种读图逻辑去影射一些意义,这个逻辑就是图像语言。这种语言,就像英语、日语、法语一样,是需要学习的。
微观世界如此壮观,你见过蛋白质“跳绳”吗?还有清华医药学院的科学家们提供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这都是普通人难得一见的微观景象,你可能想象不到,乙肝病毒衣壳蛋白竟是如此严整、漂亮的管状体;冷冻扫描电镜下的肠道干细胞,仿佛开了个“天窗”,供科学家窥探蕴藏在细胞中的生命奥秘;而利用磁共振拍摄的人体主动脉4D-flow图像,血液从心脏喷薄而出,形成生命的活力之源,令人称奇……
■李赟铎、李睿,人体主动脉4D-flow图像
最喜欢刘欣宇的《跳着绳的蛋白质》。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在80千伏特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的巨型线状组装体。组装体形态各异,其中这个形态比较有趣,好像正在跳绳一般,图中“绳”的粗细大约为20纳米。
■刘欣宇,《跳着绳的蛋白质》
策展人邓岩说,这些作品的目的不是展示画,而是想让大家知道,微观世界也是有它的逻辑的。
另外,科学家在观测这些图像的时候,想的是下一刻会怎样,白细胞、红细胞的平衡等,从没想过,艺术家会这样想象这个世界。让他们知道艺术有多么重要,当他们再坐回实验室的时候,思考肯定是有变化的。
这个时代,什么才是好的摄影作品?这个展览,还打破了我对摄影作品的认知。
以前我认为,一幅能上展览的作品,肯定在摄影技术或者构思上有什么独到之处。但这个展览中,策展人邓岩坦言,第一张作品就是一位学化工专业的人发朋友圈里的图片。挂在展厅里,你也丝毫感觉不到不专业。作者的视角和观点,和他所拍摄的内容,是常规的艺术创作者可能都没有的。
紧接着一组作品,拍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件,作者是美国人。选它们并不是因为在摄影技术上有任何新突破,而是它们的构图都特别适合读屏时代人们的观看习惯。
■美国艺术家的作品
以前我还以为,不管是风光大片还是新闻图片,不管是用相机还是用手机,摄影作品至少得是“拍”出来的,展览中却有很多作品是“做”出来的。
柳迪的《动物规则》就没有拍摄环节,全部是用电脑后期制作的,人的上半身被拉伸得跟背景里的山一样高大,很超现实,也很滑稽。
■柳迪,《动物规则》
习惯上,我们理解摄影就像绘画一样,还是习惯看画,判断好不好看。其实摄影是信息,对信息的解读、解构和解析,实际上是更重要的。20世纪60年代起,观念摄影就已经很流行了。展出的很多作品都有作者观念的表达,单纯看画、看好不好看,很难真正理解这个展览。
■王纬敏,《进化论》,随着消费主义全面渗透,“美”的价值正日趋泛社会化
■王雨蒙,《空间着色》之一,三维空间与二维图像的双重解构
这世界充满“知识黑洞”,我们都需要学习这个展览不光普通人看不懂,艺术圈的人也说,看得脑袋发疼,还是感觉很多东西不懂。
但看不懂又如何?正如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北摄影家协会主席杨越峦所说,这就是个“不懂”的时代,充满了“知识黑洞”的世界,每个人都被时代裹挟,我们需要学习。
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原副主任、铁扬艺术研究院院长铁扬老先生也说,艺术看不懂不要紧,它能启发你,开拓你的思维,就够了。
■铁扬等人参观展览
在汽车出现之前,人们相信只需要一匹跑得最快的马。但人们当看到汽车,思维就会被改变。河北科技大学铁扬美术馆执行馆长刘锋说,一座城市需要“看不懂”的展览,这体现了城市对艺术的宽容。高校、美术馆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把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形态纳入到场馆里。
■刘锋
展览截止到8月4日,免费参观,如果你想拓展自己看世界的角度,抽空去看展吧。
■文并摄/河北青年报记者张翠平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