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介绍一本英文原版书《也许你该找人聊聊》MaybeYouShouldTalktoSomeone。
作者是美国一名心理咨询师,这本书记录了她自己和走进她咨询室几个人的经历,以讲故事的方法探讨了爱情、死亡、自由、生命的意义的话题。
这本书文笔流畅而幽默,故事性极强,故事穿插留下的悬念甚至不亚于侦探小说,读来让人上瘾,英语难度不高,很适合作为英语学习读物。
读完这本书,可能会改变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更可能你会更清楚看见自己的内心。
因为故事性很强,今天的内容不会剧透关键情节。
在国内还没有译文出版,想要读英文原著的同学们,可以留言。
五个故事的开端1、年近40的单身妈妈洛蕊,与完美男友相爱两年,谈及结婚,却突然被分手,理由是“我真的不想再花十年陪一个小孩长大了”。猝不及防失恋的痛苦将她几乎压垮,她想不明白,他认识她的第一天就知道她有一个上小学的男孩,她的超级暖男是如何瞬间变身渣男的?这两年他是怎么一边和她畅想一生的未来,却又偷偷计划着撤退?
2、朱莉是个年轻有为的大学教授,新婚燕尔却被诊断出癌症晚期。她的一个要好朋友,有个高度自闭症的宝宝,几年来一直向朱莉倾述其中的艰辛和幸福。朱莉曾经想过,她朋友的生活版本是她最不想要的。可是,可是她自己却在人生最盛之年被判了死期。面对命运“馈赠”的死亡,她如何才能在最后甘心的离开?
3、瑞塔已经古稀之年,她打算在70岁生日时自杀。年轻时她有过三段婚姻,均以失败告终;第一段婚姻中的丈夫更是酗酒家暴,不断伤害他们的三个孩子,瑞塔却躲进自己的画室。如今三个孩子都成年,各自伤痕累累,切断和她的联系。她一人独居,孤独而绝望,即使她此刻认识了一个情投意合的人,而她也看不到自己的生命前方希望究竟有什么。
4、约翰有着看似完美的家庭和事业,他是得过艾美奖的金牌编剧,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和相爱的妻子。但是他高度自恋,觉得身边每个人都是笨蛋,只无比钟爱自己那条极丑的狗狗。妻子对他醉心工作抱怨不已,他觉得她无可理喻,自己则每晚都无法入眠,濒临绝望。难道他六岁时失去母亲的伤痛,至今还在影响他?
5、还有一位叫做洛蕊的年轻女孩,她喜欢故事。大学毕业就进入了金光闪闪的好莱坞,做起了编剧助理。从端茶打杂一番磨砺竟也一路顺遂成了一名真正的编剧,却在一部医疗剧中对医生这个职业起了严重的好奇心,转身上了医学院;学了几年还没学成,就发现医生这个职业不适合她,回头进了新闻行业当专栏作者。
等等,第一个故事里那个刚刚失恋的女人,不是也叫洛蕊吗?
没错,洛蕊就是今天这本书的作者,是她以一名心理咨询者的身份串起了这五个故事。约翰、朱莉和瑞塔都是她的患者。而她本人,也因为开篇的失恋,以病人的身份坐到了另一位心理咨询师温德尔的咨询室。
她是怎么又从一个专栏作家变成了现在的身份-心理咨询师呢?
约翰、朱莉、瑞塔,他们走进洛蕊咨询师的时候,无不带着一种深刻的绝望,洛蕊真的能帮他们看到希望吗?
这本书以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讲述方法,一层一层拨开人物的过往和未来,把这五个故事编织成了一篇比侦探小说还精彩的纪实故事。
你在逃避什么?故事一开始,洛蕊失恋了。失恋的感觉,每个人都有,但其中令人痛心的部分,大概人人略有不同。你可能说,当然是因为那个人离开后生活里出现了巨大的空洞;或者对未来的憧憬遭遇了突然的背叛。
洛蕊失恋后在温德尔的办公室也是这么哭诉的,他就是个渣男,他怎么能不喜欢小孩?他怎么能一边和我讨论周末去看什么电影,一边偷偷计划离开我?如果我不是我追问了一句,你为什么沉默了一下?他打算什么时候告诉我!我的一生都过了一半了啊!
“我的一生都过了一半了啊!”为什么洛蕊在失恋的痛苦中要宣泄出这样一句话?难道男朋友没有离开的话,她的人生就不是过了一半吗?
事实是,这句话里包含的真相,远比追问“他为什么离开我”多得多。“我的人生都过了一半了”,你说过这样的话吗?回望过去,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吗,我过得有意义吗,有趣吗?看向未来,刚刚离开的男朋友是不是我找到真爱的最后机会了,我还可能在未来的路上遇见爱吗?
在温德尔的咨询师里,她逐渐从痛苦中清醒过来:和男朋友的恋爱让她转移了对人生中最大的焦虑的注意。她虽然才40多岁,已经在无意识中感觉死亡的临近,才会回望过去。一个前方还有无限生命力的人,不会往回看,因为前方尽是可能;一个真正过着充实生活的人,会聚焦眼前,即使回看也不会惧怕。
而洛蕊在恐惧生命已逝,她陷在失恋的痛苦不能自拔,正是在逃避这一点。而她真正要做的,也不是追问男朋友为什么离开,而是去凝视此刻的生活,会不会让自己离惧怕虚度一生、惧怕死亡远一点。
看瑞塔是如何在几份超大跨度的工作中摸爬,才在40岁时做上了自己真的热爱的事。
你敢面对近在眼前的死亡吗?如果说洛蕊对死亡的恐惧,还是一种形而上抽象的恐惧,朱莉已经没有多久可以活了。她30出头,已经是位教授,新近刚刚结了婚,准备备孕。检查身体的时候才发现得了癌症。
幸运的是,化疗后病灶消失了,她在这时怀了孕,却两个月就流产。更可怕的是第三次复查的时候癌症又复发了。医生推荐了还没临床推广的实验疗法,竟然意外让病灶缩小了,这时她又怀孕了。可是最终癌症还是卷土重来,八个月的时候她不得不引产。
如此反反复复的命运,给了希望又将之无情带走,真不如一纸宣判来的痛快。
可是朱莉承受了。她给洛蕊讲了荷兰的故事:你早就想去意大利旅行,意大利的历史、艺术和热情让你神往,计划已久期待已久,攻略都做好了。登上飞机,以为梦想就要实现,没想到下飞机后才发现,你降落在了荷兰。
有多少人,因为没有去成意大利,满心失望、抱怨、愤怒,满眼见不到荷兰的郁金香、风车也别具浪漫,而浪费了在荷兰的时光?
对于朱莉来说,和丈夫共建家庭、携手共老,在她的专业领域里继续钻研,是她的意大利;癌症打破了这个计划,把她送到了荷兰:她只还有一年生命。
朱莉去了一个以无比热情友善著称的超市做收银的工作,每天笑迎着结账的顾客,每一个她都认识。一个大学教授怎么会去超市收银,可是喜欢,她就去做了。
她还一手策划了自己的葬礼,以她自己想要的方式,让她的朋友们和她告别。还在葬礼上给深爱的丈夫、她来不及度过一生的丈夫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她给他注册了一个交友账号,希望他以后还能找到爱。
她不是故意伟大,因为她知道,她死后会在他心里的一角始终活着。她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了延续。这份延续,也在超市里她认识的所有顾客身上。
你在害怕什么?天底下的故事大多令人唏嘘:朱莉正当盛年被癌症判了死期,瑞塔已经活到了70岁,却想要自己结束生命。
她在第一段婚姻丈夫的酗酒暴力中,躲进画室创作,过滤掉孩子们被拳打脚踢的哭叫声。在他们还幼小的时候,她没有勇气离开这段婚姻,因为丈夫清醒的时候两人还算相爱,丈夫也是她的经济支柱。所以她任他们受尽伤害,以至于后来她带着他们离开了,伤害已经不可挽回。孩子们都恨她,只有要钱的时候来找她。
仔细想想,瑞塔不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吗?当我们还有机会和过去受伤的自己和解的时候,原生家庭本人、已经老了的瑞塔还有没有权利,重新开始呢?她敢奢求原谅吗?
遇见有感觉的人她也要推开,因为她害怕自己的过往一旦被揭开,对方会为她做过的事感到恶心。
但真正感到恶心的,是她自己。所以她不肯原谅自己,她觉得只有自己受苦煎熬才配得上曾经的她,甚至这份受苦煎熬必须是无期徒刑。法律上的犯罪,都有刑期;瑞塔伤害孩子的罪,真的要到死才结束吗?
她在害怕欢乐,因为欢乐对她来说,意味着下一秒就是伤害。她也在害怕“新的可能”这种东西,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还可以有别种活法时,她被吓坏了。活在熟悉的痛苦中,她不需要面对任何事;而在“新的可能”中,要面临的挑战都是未知的。
你有没有因为不敢想象可能的未知,连一只脚也不敢踏出的时候?工作不喜欢不敢离职,人不喜欢不敢离开。因为踏入未知才只是开端,以后的每一步,都要一个人奋战了。
看瑞塔这个七十岁的女人是如何把自己交给未知。
你敢面对自己的人性吗?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约翰的故事。这个人本来是我极其讨厌的那种高度自恋、别人都是傻子的那种极品。当然,作为好莱坞的金牌编剧,他的智商也绝对在线。
约翰他正在人生的巅峰,事业意气风发,家有儿女;但他和瑞塔一样,被过去困扰,以至严重失眠。
因为工作太忙,他一刻不停手机不离手,和妻子也吵架的厉害。他的诉求超级简单:晚上能睡个好觉,妻子不吵架。但是连续看了几任心理医生都被他骂做蠢,直到他走进洛蕊的咨询室。他背着妻子来看心理医生,每一次咨询都是当场付现金,称洛蕊是他“招的妓”。
他六岁的时候母亲死于一场车祸。这件事似乎是他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是他觉得什么事都扯到童年简直扯淡。
到了咨询室,他也是手机不离手,隔几秒就在查看消息;还把点了外卖的午饭送到咨询室,在咨询室张口就骂外卖的简直蠢透,连他不吃葱这么简单的要求都弄错。
洛蕊做了长达半年的努力,才在约翰不经意的口误中发现,他曾经有一个儿子,几年前死于车祸,离奇的是,儿子死时也是六岁。这件事他根本无法触碰,立马转身中断了咨询。
面对这样一个难搞的人才,光看洛蕊和他斗智斗勇,剥开他自恋底下的人性,也够过瘾。
事实也证明,人的内心改变,真的会在外在明显的显露出来:他编剧的电视剧里的主人公,本来也他一样,是个冷静、冷漠的极品;等他真正走进自己内心和直面那份痛苦之后,他编剧里的主人公也开始露出他深而为人的温情,渐渐有了温度和立体。
你要自己想改变才行这本书之所以叫《也许你该找人聊聊》这个名字,其实也是想鼓励人们抛弃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最近国内也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也吸引了很多从业者。
但是,很多人都不敢让人知道自己心理上需要帮助,怕给人造成矫情、不坚强、甚至精神病的印象,而羞于启齿。
但是心理咨询处理的问题,爱情、死亡、自由、生命的意义,也往往是哲学的终极问题,是现实中每个人的挣扎。敢于对这些问题发问的人,不仅不是弱者,而会对生命体会到不一样的清醒和深度。
希望你也有所收获。